加沙地带正规的股票配资,面积仅有365平方公里,却挤着210多万人口,人口密度极高,每平方公里有5200多人。这块地狭人稠的地方并没有像大城市那样的高楼大厦,房子几乎占满了每一寸土地,能用来耕种的土地仅剩下27%左右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加沙人民依靠农业创新、渔业挣扎求生、国际援助作为救命稻草,还有一些小买卖和手工活凑合过日子。接下来,我们来一一分析加沙人是如何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坚韧求生的。
首先,了解加沙地带的基本情况很重要。加沙地带长约41公里,宽6到12公里,总面积365平方公里,远小于北京朝阳区。这里人口密度极高,210多万人挤在这么小的地方,核心城区更是人满为患。由于土地稀缺,只有20%到27%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。而且,由于加沙的政治环境复杂,2007年哈马斯接管加沙后,以色列实行了封锁政策,控制了海陆空的进出通道,连埃及边境的通道也极其有限,导致加沙的经济几乎被卡死。失业率高得令人震惊,2023年加沙失业率高达46.6%,而年轻人失业率甚至高达70%。因此,加沙人的生存压力非常巨大。
展开剩余75%要理解加沙的困境,我们需要回顾它的历史。加沙曾是古代的重要贸易中心,但进入现代后,情况开始急剧变化。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,埃及接管了加沙;1967年六日战争后,以色列占领了加沙,并一直控制至2005年撤军。撤军后,哈马斯在2006年选举中获胜,2007年通过与法塔赫的内斗完全控制了加沙。此后,以色列实施封锁,理由是防止哈马斯获得武器和发动袭击。
封锁一实施,加沙的日常生活便受到严重影响。多次战争和空袭使加沙几乎每一处都受到摧残,房屋、学校、医院都遭到重创。2014年,以色列的空袭摧毁了1.7万公顷农田,几百个温室被摧毁。即便如此,重建仍然困难重重,因为进出口受限,物资匮乏,资金不足,日子变得愈加艰难。
面对如此窘迫的局面,加沙人却依然依靠农业、渔业等方式艰难维生。虽然加沙的耕地面积有限,水源匮乏且土壤贫瘠,但他们通过创新努力让农业勉强得以维持。主要种植的作物有西红柿、黄瓜、茄子等蔬菜,以及草莓、橘子、橄榄等水果,这些高产作物不仅能自给自足,还能卖些钱。然而,由于水资源不足,很多农民采用滴灌系统、收集雨水或利用处理过的废水进行灌溉。另外,有些居民还通过屋顶种菜,进行无土栽培等创新方式,以节水和提高产量。虽然农业提供了工作机会,缓解了粮食问题,但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,仍需依赖进口。
加沙靠着地中海,渔业本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。沙丁鱼、海鲷等鱼类不仅是自给自足的食物,也能带来收入。但由于以色列的封锁,渔民的生存空间大幅缩小。根据协议,渔民可以在离岸20海里内捕鱼,但封锁后,捕鱼范围缩小至6海里,甚至有时只有3海里,近海的鱼资源已经几乎枯竭。以色列海军经常开枪威胁,渔船被扣、渔民被捕的情况时有发生。渔业产量也大幅下降,2000年时渔获量达到3000多吨,2020年仅剩1000吨。尽管如此,渔民仍旧坚持着,通过近海养殖或小规模捕鱼维持生计。
由于经济封锁严重,加沙的国际援助至关重要。联合国救济和工程处(UNRWA)是主要援助组织,负责帮助超过140万难民,提供粮食、教育和医疗服务。还有其他国际机构如世界粮食计划署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,帮助加沙人民渡过难关。然而,援助的到来常常被以色列的封锁和政治因素所拖延,有时捐款断档,导致援助无法及时发放。即便如此,援助依然是加沙人维持生计的关键。
在就业方面,加沙的失业率非常高,尤其是年轻人几乎找不到工作。很多人只能依靠小商小贩、街头摊贩、手工艺等小买卖维生。由于封锁,私营企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,小型工厂生产的纺织品和食品因无法获取原料和出口而难以经营。建筑行业虽然提供了一些工作机会,但也严重依赖外部援助。
此外,加沙人也面临着严重的医疗和教育困境。学校常常超员,设备匮乏,停电和设备老化导致学习环境堪忧。医院设施紧张,药品和医疗设备不足,许多病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。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,许多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尽管如此,加沙人仍然坚强地依靠紧密的社区关系互帮互助。大家共用资源,清真寺不仅是祈祷的地方,也承担着救助和社会服务的功能。慈善机构也提供食物和技能培训,帮助弥补政府无法提供的社会服务。
总的来说,尽管加沙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,人民依然凭借农业、渔业、国际援助、商贸和社会互助等多种方式艰难求生。但如果没有外部力量解封、停火和重建,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